对于超细碳酸钙来说,粒径、比表面积、晶形、吸油量等是最重要的几个技术指标,直接影响着超细碳酸钙的应用性能。
当然,这里并不否定其他一些指标的重要性,只是其他一些指标在工业上比较容易实现。
但对于专用品,用途不同,超细碳酸钙对各项技术指标的侧重也不同,要求也各不相同,不能等量齐观。 南阳重钙粉
1、粒径和比表面积
如何使超细碳酸钙一次粒子的平均粒径达到0.02~0.1m,是超细碳酸钙的基础性指标,很重要,但否则不称为超细碳酸钙。
但严格来说只完成了超细碳酸钙生产任务的一半。 如果表面处理技术和分散技术跟不上,生成的一次粒子就会凝聚成大粒子的二次粒子,粒径达到几百纳米。
因此,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( TEM )观察或拍摄照片仅反映一次粒子的大小,并不能反映凝聚后的二次粒子的实际粒径的大小(),因为在试样调制过程中实施了一定的技术处理)这种凝聚剧烈的超细碳酸钙
用BET测定的比表面积比较小。 南召县青山建材有限公司
因此,只有将透射电镜观察与比表面积测定相结合,才能对超细碳酸钙的细度、颗粒晶型、分散情况做出较为科学全面的判断。
超细碳酸钙的平均粒径与其比表面积是内在的。 也有研究人员利用沉降体积来确定粒径的大小。 影响碳酸钙沉降体积的主要因素除了粒径的大小以外,还包括(石灰石质量、石灰煅烧质量
石灰的消化、碳化条件等影响粒径大小)、碳酸钙晶形,且碳酸钙晶形具有多样性,由于同种晶形也不是十分规则的几何形态,互不相同,晶形对沉降体积的影响较复杂。 因此,
用沉降体积的方法确定粒径大小是不科学的,误差较大。
为了有效阻止二次颗粒团聚,超细碳酸钙一般需要进行表面改性处理。 因为表面处理的过程除了有效改善超细碳酸钙的活性外,也是有效阻止二次粒子团聚的过程。
对于某些专用品种的超细碳酸钙来说,为了更好地适应用户的要求,有不同的晶形、粒径,有表面处理剂的选择,也有处理过程的经验和诀窍。
因此,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测定不同用途的超细碳酸钙专用品种。
2、結晶形
对于超细碳酸钙来说,晶形也是重要的技术指标。
众所周知,普通轻质碳酸钙为纺锤形,用于PVC塑料时会产生较大的应力,导致塑料薄膜出现白化现象。 作为超细碳酸钙,根据用途的不同,应该会产生不同晶形的产品。 例如,塑料用超细碳酸钙、晶形要求结构简单,
堆积体积稍小,吸油量低,以立方体或球形为宜。 粒径0.072m的超细碳酸钙对PVC塑料有一定的增强作用,产品表面光洁,光泽好,电绝缘性能好,用于软质低轮廓,增加2倍以上填充量时,
仍能保持其性能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,用在塑料薄膜中,可减少白化现象并可提高低温伸长率;用于硬质塑料,如塑料门窗和各种异型材,可提高抗冲击强度,使缺口冲击强度可达49.1kJ/m2。3、吸油量
超细碳酸钙吸油量的大小对其应用性能至关重要,尤其是塑料、涂料、油墨的应用性能。 吸油量大的话,用于塑料会消耗大量的增塑剂; 用于涂料和墨水时粘度会上升。 因此,吸油量不要太高。
影响某粉体吸油量大小的因素除了其物质本身的物性外,还有很多其他因素,其中粉体粒径大小是重要因素。
因此,作为超细碳酸钙,首先要考虑超细碳酸钙粒径的大小、分散性能如何,是否达到与其粒径大小相应的比表面积,然后再考虑如何降低其吸油量,才有实际意义。 如果分散性差,
二次粒子凝聚严重、比表面积小的情况下,即使吸油量低,在应用时也没有实用意义。
4、主含有量
超细碳酸钙的主要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满足其物理性能要求。
超细碳酸钙生产过程中,为了制备各种晶形、分散性能好、活化性能优良的超细碳酸钙以满足塑料、橡胶、油墨等不同产品的要求,通常需要加入某种控制剂、分散剂、表面处理剂等
这些有意加入的“杂质”不影响超细碳酸钙的应用性能,反而是有益的。 由于这些所谓的杂质是有意添加的,超细碳酸钙的主要含量(氧化钙)必然会受到影响。
综上所述,超细碳酸钙的重点发展方向是专用化、系列化、多品种化、功能化。 认为只要生产粒径为0.02~0.1m的超细碳酸钙,无论晶形如何,无论分散性、活性化性如何,都可以用于橡胶、塑料、油墨、涂料、造纸等所有领域,
不现实。 根据用途的不同,针对粒径大小、结晶形状、比表面积、吸油量、主含量等,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各具特色的要求,以满足不同行业、不同用户的要求。 因此,对于不同用途超细碳酸钙专用品种,
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。